English

“辩家”要注重文风

2000-09-0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周政保 我有话说

近日读到一篇署名萧元的文章,行文开头便骂,说评论家都是“人渣”,而“著名评论家”更是如此。萧先生的“骂风”堪称无所顾忌,随心所欲。不过,萧先生的文章也是“评论”,论及的话题则为“70后”的文学创作,但读者很宽容,不会因看法相异而骂娘,大不了说声“这先生怎么这样”,就算是一种态度了。

之后我觉得,萧元这名字有点儿“面熟”,是不是读过他的文章?果然,我在近期报纸上找到了他的大作《为“七十年代作家”八辩》。文章颇具规模,文体同样是“评论”。重读的印象依然不怎么样,或许骂娘是他的一种习惯。特别是,这篇“评论”虽为论辩而开了“中药铺”,一、二、三、四直至八辩,从表面上看,似乎条理分明,实际上是逻辑混乱不堪,“辩”到最后也不知“辩”出了什么名堂。

譬如,萧先生非要分清“新生代”与“新新人类”的差别,可最终也只是告诉读者:两者的差别在于出生年代不同;又如,萧先生对文坛上有关“70年代作家”的批评忿忿不平,说“各家论点常常互相矛盾”,可我想,“各家论点”不统一恰恰是正常的,倘“各家”发出的是一种声音,或“各家”都参与了萧先生的“合唱团”,那文坛会是怎样的局面?评论家虽被萧先生称为“人渣”,但各有(萧先生也有)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,即便是反批评,也要有理有据,谁的观点就是谁的观点,不可搅成一锅粥,更不可还没开“辩”就骂娘。这不是“萧元立场”的做法,因为萧先生肯定不属于“人渣”。

我不知萧先生可归入哪一类“后”,但他对“70后”确实情有独钟。这很好!关心年轻作者。谁都有或都会有一截年轻的时光,因而极好理解。但萧先生为了反击“姜还是老的辣”的观点,也为了印证“文学是年轻人的事业”的论断,竟煞费苦心、不厌其烦地一连列举了20多位世界著名作家的“年轻有为”……若说“姜还是老的辣”是谬论,那萧先生的思维方式及论断就能代表真理?在我看来,与骂娘一样不仅不是“辩”,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在“八辩”中骂娘骂得最恶毒(大约是最具宣泄力量)的要数最后一“辩”了。所谓“另类”还是“新新人类”,我毫无兴趣。文学就是文学,谁的作品就是谁的作品,何必要插草签似的标上个诸如“70后”之类的记号呢?而一旦标上记号,便谁也不能说一声不好么?

萧先生最不甘心的,是那篇“……堂主”的文章。我对“……堂主”的文章也有印象,是《中国青年报》文学版上的杂文。我也翻捡出来读了。真不知萧先生的怒气是怎么产生的,一篇小杂文值得不是“人渣”的“辩家”骂出一串串多少有点儿人身攻击的难听话?其实,这篇小杂文只是对“此种‘另类文学’”发表了一点看法。所谓“此种”,也就是自称“另类文学”中的某些作品,不是全部。批评一下还是可以的。何况,人家的文章与萧先生说的“报屁股”毫无关系。这是萧先生的记忆失误,也是攻击别人(连带报纸)不聪明不得体的地方。

我还想说的是,萧先生对“70后”情有独钟是长处,但不能代表年轻人拒绝批评,更不能随便骂娘——骂娘很不文明,既不解决问题,也难能给年轻人“言传身教”,或在道德上树立榜样。尤其是,“70年代作家”的作品不可能都是好作品,就如“50年代作家”不可能全都出类拔萃一样。何况,整个文坛或读者,对“70年代作家”是很宽容很大度的。还要怎么样呢?即便不怎么样的作品也面世了。而面世之后,怎能不让人说一点儿不同意见?实事求是地说,使用“70后”这样的概念,本身就很荒唐,甚至很无聊,因为它根本无法解释文学问题,而只能制造混乱,制造人为的隔阂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